龙抬头是哪一天2025?有哪些习俗?

导语 龙抬头,又称二月二、龙头节、青龙节等。早期文献中的“二月二”与龙并无关联。根据《旧唐书》记载,唐德宗贞元五年(789年),定二月初一为中和节,并全国推行。

  龙抬头是哪一天2025?有哪些习俗?

  时间:3月1日

  龙抬头,又称二月二、龙头节、青龙节等。早期文献中的“二月二”与龙并无关联。根据《旧唐书》记载,唐德宗贞元五年(789年),定二月初一为中和节,并全国推行。不过到中唐后,中和节渐渐被“二月二”取代。如白居易诗《二月二日》、李商隐诗《二月二日》等,都描绘了“二月二”的民俗活动。“二月二”此时,俨然已成为一种民间流行的活动。

  龙抬头风俗

  引龙回

  元代时,二月二龙抬头,男女不得扫地,恐笤帚等尖头工具伤了龙的眼睛。到清代、民国时,已演变成二月二日,妇女不得做女红,怕剪刀针线伤了龙眼;不得刀切用磨,怕伤了龙头;不得晨间担水怕伤了龙头等。为迎接龙回,二月二日,还兴起撒灰风俗。根据各地《地方志》记载,撒灰是龙抬头的主要风俗,不过撒灰地点却是百样。河南《仪封县志》载撒灰于门口;《嘉靖雄乘》载河北地区“以灰糠画龙于井,以青灰引至瓮下或仓库内”;《宛署杂记》词条的《注解》载“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,旋绕水缸,呼为引龙回”。此外,祭祀龙神也是引龙回的重要活动。陕西清代《府谷县志》中载“二月初二,俗名‘开庙门’,龙神庙封羊以祭”;山西清代《朔州志》载“二月二日,相传‘龙抬头’,城乡开庙门祭龙神,名为‘引龙’”。有些地区还有用“水引”,即二月二日打水注入水缸,水击缸侧发出声响则表明“引龙回”等等。

  剃喜头

  二月二剃喜头的源头难考,从《地方志》或史籍来看,应与正月不理发的风俗有关。清代曾在全国推行“剃发易服”,明代遗民怀念旧朝,于是在民间兴起正月不理发,以表达“思旧”。不过在后来传播中“思旧”讹变为“死舅”。悲喜相生,正月不理发后,二月便兴起剃喜头的风俗。江苏民国时期的《安东县志》载“二月二日,俗称‘龙抬头’,儿童剃头”。河南民国时的《地方志》中则载“二月初二,谓之‘龙抬头’。此日剃头,谓之‘剃龙头’”。较之龙抬头的其他风俗,剃喜头应是当中流行最广的。如今二月二,仍可见各地理发店生意兴隆、大排长龙。

  饮“龙食”

  节日必然要与美食搭配,“龙抬头”的饮食却稍稍有点奇特。节日当天之饮食,人们乐于起与“龙”相关的名字。是以,吃面条,谓之“吃龙须”;吃饺子,谓之“吃龙耳”;吃猪头肉,谓之“吃龙头”;吃葱饼,又可谓之“食龙皮”等。在中国美食文化中,部分食物起到“禳灾”或“祈愿”的功能。学者彭兆荣曾从人类学角度解读中国饮食文化,他提出“在中国文化体系中,‘品尝’绝不仅是一个生理行为和器官行为,并由此所产生的感官感受,而是通过身体实践来体验和体现经验理性,是一种真正意义的‘身体实践哲学’”(彭兆荣,《中国饮食文化遗产中“品尝”的人类学解释》)。所以,人们对“龙食”的喜爱一定意义上体现着“口之于味,有同嗜焉”(《孟子·告子章句上》)。适逢节日,借以美食传达同乐共享,感同身受,即使“胸中泾渭分”,也可短暂“俗里光尘合”(黄庭坚《次韵答王韵中》)。文化认同在美食中展现出了“天地和而万物生”的和谐统一世界观。

温馨提示:微信搜索公众号【昆明本地宝】,关注后在对话框回复【民俗节】可获取云南各地最新少数民族节日活动+民俗旅游活动汇总、习俗+活动日程安排。

点击关注本地宝
返回首页

热点推荐

最新阅读

本地宝产品
反馈 提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