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游记​

导语 西南联合大学是由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在抗战期间联合组建而成的。现在一起去看看这个充满文学气息的地方吧。

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游记

  在中国的大学教育百年发展历程中,曾经有一所大学,堪称是一座令人高山仰止的丰碑,一个空前绝后的奇迹,一段令人心潮澎湃的神话,它就是1938年至1946年当时的北大、清华、南开三所大学为躲避日寇的战火,南渡西迁至昆明而合并组建的一所大学----国立西南联合大学。


  这是云南师范大学的校门,门旁镌刻着当年西南联大的校训--“刚毅坚卓”。抗战结束后的1946年,西南联大圆满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,宣布解散。北大、清华、南开分别迁回原校址复校,而其师范学院单独留在昆明,改制成了“昆明师范学院”,后来改名为“云南师范大学”。西南联大的旧址,如今就保存这所大学校园内。

  校园的面积不大,但在青草、绿树、亭台、雕塑的装扮下,显得秀美典雅。尤其是一些跟西南联大有关的景物,让人感到这座不起眼的校园,却有着非常深厚和显赫的历史传承。

  这是当年的校门。走进去,也就走进了西南联大原来校园的位置。

  进入校门,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联大三位校长的半身雕像。西南联大为后人称道的,不仅仅是大师云集、桃李满天,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,它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依然坚持了教授治校、民主治校、学术独立、学术自由的制度。西南联大设立了校务委员会和教授会,校务委员会是权力管理机构,校务委员会委员由教授会民主推荐,蒋梦麟、梅贻琦、张伯苓三位原校长为校委会常委委员,主席相当于校长,由常委轮流担任。校务委员会通过民主讨论和决议全面主管全校重大事务。教授会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,从未中断。

  这是西南联大当年的教室,是异常简陋的低矮平房,里面只有椅子,没有课桌。师生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学,还要时不时躲避空袭。学生宿舍是茅草屋,教授教师们也缺衣少食,生活条件也异常艰苦。然而联大校园内,教师、学生上下同心,学术氛围浓厚。联大8年,教授们不光教书育人,很多教授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就是在此期间产生,钱穆的传世名著《国史大纲》即是一例。


  “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”,在北大有个复制品,看过无数次,今天终于在这里看到了真品。真品在碑的外面加了像屋檐一样的东西,其实并不如复制品美观,但更有一种沧桑感。这块碑由有三位大家合作而成:文学院长冯友兰撰写碑文,中文系教授闻一多篆刻横额,中文系主任罗庸教授书写,被后人称为“三绝碑”。

  西南联大,八年风雨,六十余载后,其成就与精神,仍足以让今日中国之所有大学汗颜。

  》》》》》想了解更多关于昆明西南联大旧址的信息,请查看昆明本地宝小编为您准备的【昆明西南联大旧址旅游专题】

温馨提示:微信搜索公众号【昆明本地宝】,关注后在对话框回复【西南联大】获取西南联大博物馆预约入口,还可获取开放时间+预约场次+门票价格+地址。

相关推荐

热点推荐

 

最新阅读

分享本文到:

关闭
关注更新
返回首页